首页>国内 >

舆情动态化管理显收效 日常工作打造“家底”

2018-04-04 天津侨网

4月2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芦珊为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作“舆情的人格化管理”主题培训。培训围绕舆情基本面(发展现况及趋势)、舆情处置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展开,向滇池管理局全面、系统地讲授了舆情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

媒体与自媒体不断变化 舆情动态化管理势在必行

作为舆情的重要“参与者”,媒体是多数舆情的首发信息源,亦是信息传播的重要介质。因此,媒体情绪(即媒体观点导向)对舆情的走势、各方舆论意见能产生重大影响;而媒体情绪的转变也是舆情传播出现拐点的重要因素。

作为舆情的另外“参与者”,网民情绪变化则呈现“快速多变”的特点。网民群体易因舆情信息的传播而产生负面情绪的表达,甚至是宣泄,这不仅仅出现在负面舆情中,正面舆情的宣传主体、事件也可能引起吐槽。同时,网民对于舆情事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期望探知舆情事件的真相。网民对于重大负面舆情或多次出现的现象舆情,易形成刻板印象的标签化认知,进而对权威发布及回应信息采取“我不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信息的传播效率。

传播渠道方面,自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公众的意见倾向表达的层面,自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力、渗透力、影响力成为重要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因此,舆情管理要结合媒体与自媒体渠道做好整体布局,根据舆情环境的变化实现动态化管理。

舆情动态管理方面,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做到实时监测、预警、研判、处置、修复等工作,还需要在各环节中做到及时调整,形成动态联动的管理机制。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舆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处于“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舆情也随时会发生裂变或反转。针对舆情发展过程中,不断曝光的细节与舆情反转,相关部门需在做好危机处置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的基础上,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策略与执行,确保舆情处置的效果。

舆情管理重在危机时刻 更在平时的良好形象工程

通常来讲,危机舆情的处置最能考验相关部门、企业的舆情素养与舆情管理能力。危机舆情的处置可谓步步为营,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摸清舆情发展态势、实施分级预警机制、准确研判舆情发展,还需针对舆情变化做好舆情处置策略的制定与执行。

在危机舆情处置中,相关部门需对舆论争议点、矛盾点、舆情应对空间、关注群体等形势与机会进行全局性把控,还需警惕公众期望过高、舆论欠账、信息传递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威胁。其中,舆论欠账正是城市、企业、机构的历史负面舆情形象的累积,特别是舆情处置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叠加,将让舆情处置面临更大的难度。由此可见,危机舆情处置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舆论欠账或是舆情历史形象。因此,舆情管理并不仅限于危机时刻的扑火与救火,还在于日常的积极管理。

首先,危机舆情留给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空间较为有限,舆情压力越大,应对空间越小,反之亦然。只有平常注重提升各级领导及员工的舆情管理素养,危机时刻相关部门才可临危不惧,张驰有度地处置危机舆情,度过难关。

其次,舆情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细水长流的常态化管理。日常加强舆情管理,相关部门可建立行之有效的舆情管理运营体制与机制,执行积极的舆情管理策略。

第三,良好的正面宣传也可为负面舆情管控夯实基础。日常的正面宣传工作为城市、机构与企业形成了良好的舆情“家底”,而这正是做好舆情管控、危机防范以及形象修复的底气。

热文排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